• 您好
  • 免费注册
  • 白酒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八大难题

    发布日期:2016-09-20 08:13 阅读量:48

      产业集群是一个从西方舶来的现代概念,它代表了一种地域集中、分工协作、成本降低、规模优势、效率竞争、学习创新的区域产业优化方向。当用这个现代西方产业之集群概念来解析中国传统白酒行业产区化、园区化发展时,我们会面临中国白酒行业的实际情况与这个理论概念之间的异质性冲突。

      中国白酒行业的产业集群化,不仅缺乏必要的基础条件、内在动力和外部环境支撑,而且其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弱行业化、非实业化、逆工业化和泛产业化等趋向都说明,中国白酒行业集群化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在这种情形下,只有深入中国白酒行业解析产业未来,才有可能找到问题解决之道。下面,为大家解读中国白酒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八大难题。

      一、地缘共同体的松散化。

      中国白酒行业的产区划分,更多是基于企业地缘或产品类型的共同性而非产业的共同体特征,行业内企业更多是在天然分享一种共同的资源性价值,而非协作创造一种共同的价值性资源,由此导致行业发展呈现出企业为主、五脏俱全、同质发展、各谋生存等鲜明的传统经营意识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长江名酒带、黄河名酒带、淮河名酒带等产区概念,更多是一种地域品牌的概念,不太适宜以产业集群概念论之。

      二、生产环节的封闭化。

      中国白酒产业具有高度闭合的生产特点,其原料、酒体、酒质、酒文化等方面在区域乃至县、市之间的差异性极强;而在区域内部,大家却都采用相同的原料、相似的工艺,生产出同一香型的白酒,而在加工、酿造、贮存、运输和营销等环节都没形成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关系。除了原材料、包装物流等外,无论大企业,还是小酒厂,或大而全,或小而全,大家各有生存之道,基本体现不出成本降低、规模优势、效率竞争的集群化特征。

      三、产业配套的外部化。

      在生产环节内向整合不足的情况下,外部整合意义也不大。从白酒行业的配套产业发展来看,无论是粮食种植、加工、包装和物流,都已经走向高速分化发展,已经形成比较完善(虽然并不高效)的产业链条,白酒产业与这些产业的空间集群化意义有限,难以形成叠加创新发展效应。

      四、财税管理的壁垒化。

      白酒行业从国家层面来讲属于限制发展行业,但从地方政府财税来源来讲,无疑是纳税大户。中国特有的财税经济制度,地方政府对大企业的话语权有限,而对中小企业却有绝对的控制权。别小看这些中小企业,却是地方基层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由于这种行政经济的壁垒性,导致中国白酒行业整合步履维艰,产业集群化发展陷于困局。

      五、黄金时代的弱行业化。

      白酒业过去的黄金十年,表面上看是整体行业辉煌的十年,实质更应该说是各龙头企业腾飞的十年。在各个产区,龙头企业与其说是行业领导者,不如说更像是“带头大哥”,中小企业更多是利用地利之便部分地分享了这种外溢的带动效应。要谈到这黄金十年在分工协作、创新突破、游戏规则、梯队差序和网络化竞争力等方面有什么整体提升,基本是乏善可陈。龙头企业的独角戏,不能掩饰行业发展呈两极化趋势,以及行业整合在价值观、生存通道、政企关系、经济税收方面存在的软性壁垒。

      六、资本时代的非实业化。

      中国白酒行业的高速成长,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疯狂资本推波助澜的结果。或许正是由于白酒行业特有的“文化门槛”,促使资本在这个疯狂的时代更加注重渠道、品牌、形象和营销等方面“短线炒作”而非产业环境和平台的长远培育。不少资本涉足白酒行业,其初衷就如当初进入房地产业一样,追求的是资本暴利或某种资源交换。与夯实行业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基础相比,日益走向股票、证券市场、收藏拍卖市场,已成为行业之风。

      七、多元时代的逆工业化。

      中国白酒行业自“前工业时代”出发,在走向“工业化”的过程当中,遭遇“后工业时代”时,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并不完全排斥大量中小企业的个性化发展。这些中小企业产量有限,也不追求规模,可能倾向于原始的作坊式生产,甚至走向一种以非生产性功能为核心的休闲综合体(如休闲定制酒庄)模式。白酒行业从传统而来,在后工业时代,他们的传统价值又会回升,甚至再次得到彰显,暂且可将这种潮流称之为“逆工业化”。

      八、休闲时代的泛产业化。

      正是由于白酒产业集中的特殊性,目前大多数地方的白酒工业园区建设,与其说是通过产业集聚化来提升产业集中度,还不如说是依托白酒生产优势向上游生态链、下游服务链进行泛化拓展。在这种拓展过程当中,白酒为媒,以产业园区的名义,将生态休闲、文化创意、房地产、现代办公、会议会展、旅游度假等非典型产业整合进来,形成一个庞大而统合的生态化、休闲化、平台、空间聚集化效应,这种现象可称之为“泛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