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
  • 免费注册
  • 浅谈浓香曲酒生产入池水分的调节

    发布日期:2017-11-03 10:44 阅读量:103

      “水是酒之血”就生动地说明了水在曲酒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在浓香曲酒生产中入池淀粉浓度、用曲量、入池水分、入池温度决定了曲酒的产量、质量。过去曾有“曲大、水大冷热不怕”之说,实践证明这种(原载于《中国白酒》杂志2017年第6期)说法是不正确的,然而它却强调了大水。那么,水分在不同的生产情况下应作如何调整呢?笔者就自己的一些经验,谈谈体会。

      1、水在曲酒生产中的作用

      曲酒的生产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水。从润料、蒸煮、蒸馏、加浆无一不需要水,离开了水生产将无法进行。在窖内,水作为载体为各种微生物运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及代谢产物。在蒸馏过程中,由于水的传质传热作用,才使我们得到了高质量的酒及其副产物。

      2、调节入池水分的作用

      入池水分大,会导致酒醅发酵升温快,升酸幅度大,酵母菌的衰老死亡速度加快,阻碍发酵物质的生成量增加,给下排生产带来困难。入池水分小,因水分跟不上,而无法满足窖内各中微生物生命活动的需要,导致异常发酵,并且会直接影响窖泥的含水量,致使窖泥提前退化。因此适宜的入池水分能有效地控制窖内粮醅的发酵速度,使之符合“前缓、中挺、后缓落”的发酵规律,进而也保护了窖泥不提前退化,从而获得产量质量双丰收。所以说调节入池水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3、量水温度及打量水的方法对粮醅的影响

      打量水有打冷水和打热水之分。冷水浆,由于它温度低,渗透性差,不容易进入原料内部,会附在原料的表面,形成浮水、易淋浆。造成窖内上干下湿,使粮醅的含水量不均匀,影响窖内微生物的代谢繁殖,而影响正常发酵。加之冷水中杂菌较多,加入粮醅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杂菌感染,而导致生酸大,出酒率下降,酒味糙辣。而热水浆(80℃以上)的渗透力强,粮醅容易吸收,加入粮醅中,既能使一些产酸菌钝化,同时杀死一部分杂菌,又能使新产的酒,酒体绵软,醇甜,因此要想曲酒优质高产,还必须加热水浆。

      打量水时,应打“梯度水”。即自窖底到上面的入池水分要依次递增,其幅度不应超过三个百分点,这样才能保证窖内水分的均匀一致,使粮醅发酵正常。

      多年来,我厂有加蒙头浆的习惯。即酒尾下完,抬盘后,立即加入两桶80℃以上的热水。这样能把原来瓶内酒醅间的气体通路短时间堵上,使气体在酒醅间的逢隙中突然膨胀、升温,而有利于原料的彻底糊化及排杂。

      4、春秋季节入池水分的调节

      春季,气温适宜,空气中的有益微生物数量较多,是酿酒的黄金季节,所以应重视入池水分的合理调节。春季随着气温的逐渐上升,入池水分应略有增加,但还应保持一个“稳”字。因为春季是产酒的高峰期,如果措施得当,酒质就会优于冬季。北方春季虽然干燥、多风,入池水分也不应有大的变化。如果大幅度调整入池水分,虽然对本排生产影响不大,但会给下排生产带来不利,甚至会导致夏季掉排。因此,春季入池水分应保持在55%-57%为宜。

      秋季是每年转排生产的一个转折点。如果工艺调节合理,就会直接进入生产旺季。如果方法不当,可能会影响冬季的生产(原载于《中国白酒》杂志2017年第6期)。因此秋季是每年生产的关键。

      秋季转排生产,由于投粮增加,辅料增加,加之地下水位下降,气温仍然较高,因此应增大入池水分。此时加入新水,能冲稀酒醅中阻碍发酵物质的浓度,降低酸度,使粮醅在新一轮的发酵中重新产生活力。秋季入池水分应在56%-58%为好。

      5、冬夏季节入池水分的调节

      冬季气候干燥,温度低,空气中湿度降低,地下水位下降,按道理此时应增大入池水分,可由于原料中的水分较大,虽然投粮量没减,但原料中的淀粉含量已相对减少。入池水分是随着投粮量及粮醅比的变化而变化的,虽然气候干燥,但是由于气温低,在晾床操作中水分是不易散失的,所以说冬季入池水分不宜增加。如果盲目增大入池水分,就会导致淋浆,异常发酵。由于酒醅湿,还会出现上甑难、压汽、串边、酒度低、酒尾长、酒质差的情况,给下排的生产带来不利,因此,冬季入池水分在54%-56%即可。

      夏季,由于环境温度高,水分散失快,地下水位上升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不利于曲酒生产。故能否正确把握入池水分就成了曲酒生产安全度夏的关键所在。

      夏季气温高,地温高,入池温度高,虽然在生产中采取了多种措施,但粮醅前期发酵升温速度仍较其它季节要快。如果入池水分小,会因窖内水分跟不上,而导致粮醅倒烧,因此夏季应增大入池水分,但应适量,因为此时水分过大,会对秋季转排造成困难,而得不偿失。夏季水分应控制在57%-59%。

      6、异常发酵窖池入池水分的调节

      6.1出池酒醅湿,产量低,质量差

      这种情况在秋季转排及冬季易出现。秋季转排时,个别窖出池酒醅湿,颜色黄,现腻,最后一锅的扔糟,堆在操作场地后,黄褐色的水四处流。由于酒醅湿,造成上甑困难,容易压汽压酒,蒸馏效果差,所产的酒,酒度低,尾子长,造成该窖产量低、质量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夏季压窖时,担心压窖时间长,水分跟不上,而使入池水分偏大。或是由于生产需要,压窖时间未到,而提前生产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应延长糊化时间,配料时少用母糟,增粮增糠,加入新水,少量使用糖化酶、干酵母进行强化发酵。在下年压窖时应控制入池水分,以利于秋季转排。

      冬季出现出池酒醅湿,产量低,质量差的情况,一般是由于所购进的原料水分大,加入新水多造成的。如果原料水分大,打量水时应根据化验结果,及时减量,而不能按老方法去打。在下排生产时应及时采取措施,适(原载于《中国白酒》杂志2017年第6期)度退醅、减量,增大糖化酶、干酵母的用量,适当提高入池温度,能改变这种状况。

      6.2出池酒醅干、产量低、质量差

      夏季压排窖出现这种情况是由压窖时间过长(超过四个月),出池水分小造成的出池酒醅干、起疙瘩,不柔软,即常讲的“死板”。其化验结果是残余淀粉高、酸度低,酒精含量低。针对这种情况应适当增加新水,增加辅料用量,增大糖化酶、干酵母的用量,同时注意加强窖池的管理,使转排顺利进行。

      冬季出现出池酒醅干的情况,可能是由于上排使用了陈粮(含水分小)或所用新粮没化验水分,担心加入新水多造成淋浆,而只凭经验使入池水分偏小造成的。此时应适量增加入池水分,增糠,加强窖池的保温措施,尽快使发酵恢复正常。【壹酒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