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
  • 免费注册
  • 酒在人体中是如何消化与吸收的?

    发布日期:2017-12-11 10:07 阅读量:72

      严格说来,乙醇是一种对人体各部位都有损害的原生质毒物。但和别的食物不同的是,酒进入人体后乙醇可不是经过消化直接被胃肠通过单纯的弥散的方式吸收,挥发最快的部位是小肠、十二指肠、空肠,胃及结肠中的速度则稍慢,口腔中的吸收则更少。酒通过口腔、食道进入肠胃,酒中的乙醇会有20%是在胃中被吸收,其余的80%则由十二指肠、空肠吸收,空胃时吸收最多,CO2可促进吸收。影响乙醇吸收的因素很多,整体而言,浓度越高,吸收就越快。而当跨膜的浓度梯度减少,吸收则减慢。不过,当浓度过高(高于30%)或过低(低于10%)时,吸收情况又有所不同。如浓度大于30%,乙醇会刺激胃黏膜,产生小出血点,抑制平滑肌功能,并可能导致幽门痉挛,致使胃排空延迟,影吸收。当浓度降低至5%-10%时,会刺激胃酸分泌,使乙醇吸收减慢。归纳起来,影响乙醇吸收的因素有两个,一为黏膜两侧的浓度梯度,一为胃本身的运动情况。

      此外,饮酒的速度及饮酒量也影响乙醇的吸收。饮酒同时进食时,可稀释胃内乙醇,延缓胃排空,使血中乙醇的浓度降低。食物的种类对乙醇的吸收也有影响,适量富含脂肪的食物可减慢胃排空,但食入过多则会使人产生油腻感引起恶心,使胃排空加速,吸收增快。牛奶可阻碍乙醇的吸收。被吸收的乙醇几乎是均匀而迅速地渗透到人体各内脏组织中。有90%~98%的乙醇被完全氧化,这个反应主要在肝脏中进行。酒精在体内很快被氧化分解,释放出高达30焦耳/克的能量(介于脂肪与碳水化合物之间),未被氧化的2%~10%乙醇主要是通过胃、肺排出。此外,在汗、泪、胆汁、唾液中也有微量排出。

      1.酒的致病原因的研究分析

      酒的致病原因:1克纯酒精可产生297×104J的热量,所以酒是一种高热量但无营养成分的化合物。近年来许多学者对酒造成组织损害的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已明确的,酒不但对靶组织有直接毒性作用,还可通过不同的机制间接地起毒性作用。换言之,酒精对机体的损害作用,可分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酒精性肝炎、心脏病、神经元变性等是由于酒精直接中毒所致,其中以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最为敏感,也最为重要。因为它是急性中毒和酒依赖等问题的基础,随着大脑高级皮质功能受到抑制,饮酒者会出现行为的某些变化,如意志消沉或放肆。酒还与运动功能、协调、反射反应、判断力减弱以及注意力分散等存在着剂量反应关系。酒精还可能通过膳食营养的替代和它们的吸收与利用的减弱以及内分泌的变化、代谢紊乱、抵抗力降低、阻塞性睡眠窒息加重等间接地对机体起损害作用。

      2.乙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其作用基本上与麻醉药相似,但出于它引起的兴奋期稍长,大量饮用会麻痹延脑,安全性差,因而不能作为麻醉药来用。饮了一定量的酒,常常表现很兴奋,其实这只是大脑的抑制功能被减弱的缘故。酒精能刺激主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右脑,也能麻痹主管记忆力和自控能力的左脑,大量饮酒所出现的醉态,也是左脑被麻痹的结果。此时饮酒者会不同程度地丧失自制能力,同时其辨别力、记忆力及集中理解力亦会减弱乃至消失,视力(中枢性)也常会出现障碍。

      3.乙醇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根据乙醇使用量的不同而不一样,使用中等量的乙醇可使皮肤血管扩张,常可使饮者皮肚发红而有温暖感。但如把饮酒作为较时同饵爆用,那就不恰当了。人在寒冷时皮肤血管会收缩,出现鸡皮疙瘩,这是一种保护性反射。而饮酒会抑制血管运动中枢,使皮肤血管扩张导致大量热能损失。所以,通过饮酒来进行长时间的御寒,反而会增加被冻伤的几率。饮用中等量的乙醇对心脏功能并无明显影响,然大量饮用,则可麻痹延脑,导致循环虚脱。有些人会出现慢性酒精中毒的心血管障碍,这并非由乙醇直接所致,而是因为这些人常以酒为其主要的能量来源,且不注意饮食的结构,结果造成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从而导致心血管障碍。

      4.乙醇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要视所饮酒的乙醇含量,即人们俗称的“酒度”而定。饮乙醇含量较低的酒,对一般人可增进其胃的消化吸收机能,但对胃溃疡患者是有害的。乙醇含量达三分之一以上的酒类,则不仅抑制胃液的分泌,还会减弱胃蛋白酶的活性,进而削弱了人体的消化吸收机能。而饮乙醇偏高达40%以上的酒类,则对胃粘膜有强烈的剌激,容易使人患上慢性胃炎。乙醇在体内的氧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乙醇在体内被酶氧化成乙醛,继而进一步脱氢氧化成乙酸,最终变成CO2和H2O。其中间产物乙醛,如在消化系统则刺激人体的呕吐中枢,使人产生恶心甚至呕吐。空腹饮酒,其吸收速度加快,所饮酒65%在1小时内吸收,2小时吸收达95%,2小时后被全部吸收进入血液。在平衡状态时,脑组织中的酒精含量高于血液中的含量吸收后的乙醇均匀地渗入到各内脏和组织内,尤其集中于肝脏。肝脏是体内乙醇分解的重要器官,肝功能有问题就会阻碍其代谢。因此,有人说不是嘴在饮,而是肝在喝。”

      5.酒量因人而异

      要做到合理地控制饮酒量,首先得知道人的饮酒量以多少为合理。按纯酒精来计算,一个正常人每千克体重,每次(天)饮用0.5~0.7毫升是有益无害的。假如你有60千克,则每次饮酒量为30毫升,相当于50度的白酒60毫升酒量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北方人的酒量比南方人大,男人酒量比女人大,欧美人种比我们黄种人酒量大。这自然和体重有关系,但主要是由于不同的人对酒的分解能力不同所致。即使对于同一个人,随年纪增大、健康状况和精神状态变化,饮酒量都是有差别的,一般年轻时比年老时大,精神愉快、精力充沛时比疲劳、忧愁不快时要大,所有这些都取决于酒精在人体内的分解代谢速度。酒精在人体内的分解代谢主要靠两种酶:“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乙醇脱氢酶能把酒精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脱去,使乙醇变成乙醛,而乙醛脱氢酶则把乙醛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醛被分解为CO2和H20。人体内若是具备了这两种酶,就能较快地分解酒精,中枢神经就较少受到酒精的作用,因而即使喝了一定量的酒后,也行若无事。在一般人体内,都存在着乙醇脱氢酶,而且数量基本相等。但是缺少乙醛脱氢酶的人就比较多了。这种乙醛脱氢酶的缺少,使酒精不可能完全分解为CO2和H2O,而是乙醛继续留在体内,使人喝酒后产生恶心欲吐、昏迷小睡等醉酒症状。按照化学动力学观点,乙醇在体内的氧化反应界是“O”级反应,其反应速度与浓度无关(v=R)。因此,前面所说不善饮酒、酒量在合理标准以下的人,即属于乙醛脱氢酶的数量不足或完全缺乏的人。对于善饮酒的人,如果饮酒过多、过快,超过了两种酶的分解能力,也会发生醉酒。

      另外,女性易醉酒也与其性周期有关。因女性的雌性激素对体内的这两种酶具有阻碍作用,尤其是在妇女月经期或口服避孕药阶段雌性激素分泌较多的时候更易醉酒。人的酒量通过练习,可以获得一定的提高,但是提高的幅度一般不会太大。这是因为人的酶系统中,上述两种酶的数量、比例已成定局。而酶系统同其他遗传因素一样会遗传,因此,“酒量”也会遗传。不同的人种酒量差异往往很大。约一半的亚洲人只要饮少量酒,就会出现头晕、呕吐、全身皮肤发红等现象,而出现类似情况的欧洲人,却只占5%左右。亚洲人较少酗酒,除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影响外,“技不如人”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酗酒和遗传因素有关,这是美国科学家近年来进行一系列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不少婴儿生下来便是“酒鬼”,而这些“小酒鬼”的父母全部都是“酒鬼”。科学家们把类似情况的一对孪生兄弟放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生长,令人惊讶的是最后两兄弟竟都成了嗜酒过度的“酒鬼”,虽然一个是在无酗酒恶习的家庭中长大。研究者们还发现酗酒者大脑中都会缺乏一种叫内菲酞的物质,而喝酒却能弥补此物质的不足,因此酗酒者见酒后常情难自禁。他们还发现,酗酒者血液的小白细胞与化学酶发生反应的程度比正常人要强烈得多。

      除此之外,还要说明一下,不同的酒之间即使经过换算,人的感受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如有的人饮白酒是没问题的,可是换喝相同酒精含量的啤酒就不行了;有的人喝黄酒等酿造酒颇有酒量,可喝烈性酒就十分难受。因此,对自己饮酒量的控制必须实行“三结合”,即合理饮酒量、经验饮酒量和实际感受三者的结合,取其中最低量,这样饮酒对你的身体就有益无害了。【壹酒购